“父母在,人生尚有来处;父母去,人生只剩归途。”撒贝宁在节目里聊起亲情时,说过这么一句掏心窝子的话,听着就让人心里一暖又一酸。老话也常说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”,可这“宝”要是到了八十岁,咱们做儿女的,就得拿出十二分的心思来护着。
尤其人过了55岁,自己也不算年轻了,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本就不轻松,可要是家里还有八十岁的爹妈等着咱,有些规矩就得死死守住。别觉得都这把年纪了“随性点”没关系,有些事一旦没做好,往后怕是要悔得拍大腿。今天就说说,人过55岁,家里有八旬父母,哪三条规矩必须守牢。
一、守好“不较真”的糊涂,别跟老人争“对与错” 人到八十,脑子有时候就像生了锈的锁,转得慢不说,还容易认死理。可能你刚跟他说过“降压药要饭后吃”,转头他就记成“饭前吃”;可能他总念叨些老掉牙的事儿,翻来覆去说上十遍,还觉得是新鲜事。这时候要是较起真来,非得争出个谁对谁错,那家里少不了鸡飞狗跳。 古人说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,这里的“老”,不光是赡养,更有体谅。《礼记》里讲“谋于长者,必操几杖以从之”,对长辈的尊重,很多时候就体现在“不争辩”上。你跟八旬父母争输赢,就算赢了道理,也输了情分。就像邻居张大哥,他爹八十多了,总说“冬天开窗户要中风”,可张大哥知道通风对老人好,也不硬顶,就说“爸您说得对,我开条小缝,就五分钟”。老人听着顺耳,事儿也办了,这不挺好?人过55岁,得明白跟爹妈争对错,是最没必要的“内耗”。他们要的不是“正确”,是咱们的“顺着”。 二、守好“不缺位”的陪伴,别把“以后”当口头禅 总有些五十多岁的人,觉得自己上有老下有小,事业还没到顶,忙得脚不沾地。给父母打电话,常说“等我这阵子忙完就回去”;父母想让陪他们聊聊天,总说“下次吧,下次一定”。可八旬老人的日子,就像墙上的日历,撕一页少一页,哪有那么多“下次”可等? 古人说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这世上最扎心的遗憾,莫过于“来不及”。《孝经》里说“孝子之事亲也,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”,陪伴从来不是说出来的,是做出来的。同事李姐五十七岁,她妈八十多了,腿脚不利索。李姐不管多忙,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回家,陪妈晒晒太阳,听她唠叨小区里的事,哪怕只是坐着不说话,老人也笑得合不拢嘴。人过55岁,得清楚父母要的不是你飞黄腾达,是你在身边的踏实。别总把“以后”挂嘴边,能现在做的,就别等。 三、守好“不逞强”的清醒,别让自己先倒下 五十多岁的人,总觉得自己还“顶得住”:上要照顾爹妈,下要帮衬儿女,工作上还想再拼一把。可身体就像老机器,零件早就不如年轻时耐磨,偶尔熬夜、累着了,第二天可能就缓不过来。要是自己先病倒了,谁来管八十岁的爹妈? 老话讲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”,这话在照顾老人时尤其管用。《黄帝内经》里说“五十岁,肝气始衰,目始不明”,人过五十,身体机能本就在走下坡路,更得懂得惜力。朋友老王,五十八岁时为了给八旬父亲盖新房,天天盯工地,累得突发心梗,虽说抢救回来了,可父亲却因此自责不已,身体也差了好多。人过55岁,照顾父母的前提是照顾好自己。你要是倒下了,爹妈没人管,那才是真的不孝。该休息时休息,该求助时求助,别硬撑,这不是怂,是对一家人的负责。 父母活到八十岁,是咱们的福气;咱们能在五十多岁时,还有爹妈可孝顺,更是几辈子修来的缘分。这三条规矩,说难不难,说易不易,说到底不过是“多让着点”“多陪着点”“多顾着点自己”。 就像老话讲的“百善孝为先”,这“孝”字,不光是给吃给穿,更是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里:不跟他们争对错,是孝;常回家看看,是孝;把自己照顾好,让他们不操心,也是孝。能守住这些,不光父母晚年舒坦,咱们自己心里也踏实。毕竟,有爹妈的日子,再难也有个奔头,不是吗?
发布于:山东省咸阳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